標題標題  顯示論壇會員列表名單  搜索論壇搜索  HelpHelp
  注冊注冊  登入登入
心理相關
 DoReMe : 心理相關
主題 話題: 同性戀現象探秘 回復發表新主題
作者
貼子內容 << Prev Topic下一個主題 >>
Guests
Guest
Guest


加入: 2003/10月/01
Online Status: Online
回復: 682
Posted: 2005/2月/19 5:40上午 | IP記錄 引用 Guests

同性戀現象探秘

  踩著枯葉進入這個奇特的世界

  一想起同性戀這個奇特的社會群體,我的腦際會幻化出一片枯黃的樹葉。伴之而來的是腳踩枯葉發出的"咯吱吱"響聲。我常常詫異 我的這種感覺。後來我想大約是我在介入這個奇特群體時正值秋季。那一年我還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一個機關供職,從我們機關往一條 通衢大街上的公共汽車站走的途中要經過一個公園,這公園不收門票,來去自如,又位於鬧市之中,那個奇特的社會群體常常光顧於此就 不難理解了。公園有兩個門,一個東門,一個西門;東門像其他公園的門一樣,樹木蔥蘢,且敞敞亮亮,而西門卻很獨特,是用嶙峋怪石 疊起的拱門。我從拱門鑽出,眼前就是一片黃葉的世界。這公園在秋季是美麗的,也是幽靜的,常有空落落的木椅閒置在彎曲的甬通兩側 。上一天班有些疲勞,我常常在木椅上小憩片刻,抽一支煙,看看滿樹和滿地的黃葉,當然也聽聽鳥鳴什麼的。這時候我就發現一些男人 在園裡閒逛。他們或三三兩兩地在樹林裡聊天,或成雙結對地在假山上緩緩走動,或在討論或爭執著什麼,但面部表情都很平靜,不像大 街上人們爭吵時那種面紅耳赤的火雞樣兒。

  我常在這個公園經過,也常在這個公園小憩,時間一久,有人就湊上來了。這個人是我平生遇到的最溫和的男人,他那時大約不到3 0歲,面色白淨,五官秀氣,眼裡有一種難以把握的神色,閃閃爍爍,綿綿軟軟的。他像老朋友似的坐在我身旁,也點燃一支煙,第一句 話是:"其實我不喜歡抽煙,可不抽煙手指頭又閒得難受。"他的嗓音很好聽,音質也好,像他的目光綿綿軟軟。這樣他就跟我聊了起來 。我們先聊香煙,然後他就問我在哪裡工作,我覺得他不像壞人,手往西一指,就說是某某機關的。他"噢"了一聲,目光變得更為閃爍 ……

  這個人是我接觸到的第一位同性戀者。後來和他熟悉之後他對我說:"剛開始我還以為你也是到社會上來玩的呢,後來你說你是那邊 機關的,而且還說的那麼詳細,我就覺得你不像(同性戀者);不過,你的眼光中充滿了孤獨與憂鬱。"

  這位同性戀者自稱是中學教師,姓林,而且還告訴了我他的全名;我知道他告訴我的不可能是真名,單位也不是真的,但我始終沒往 他所說的那個學校掛電話,以證實其真偽。我覺得沒有這個必要。這個林在知道了我的真實身份後,對我的職業和寫作特長很感興趣。他 似乎有一種很強烈的要與社會對話和交流的慾望,像有一肚子的話兒要對世人述說,所以他並不避諱我。在那個秋季,他跟我交談過多次 ,還和我出去吃過一頓飯,也帶我去過一些同性戀者常去的地方。據林說,北京同性戀者有幾十處經常活動的場所,那些場所有公園、街 心花園、迪廳,也有公共廁所,小範圍活動往往在公廁,這種公廁一般在市中心,周圍還有樹林什麼的。同性戀者大都由伴兒引入"道" ,然後進入同性戀活動的"圈子"。同性戀者有兩種人,一種人僅與自己的伴兒相處,接觸社會面比較狹窄;另一種人則善於交友,常在 社會上走動,他們稱這種人是"社會上"的。

  林在"社會上"認識的人很多,在那些地方走動的時候,常有人跟他打招呼,有的言語和動作顯得輕佻。有人也曾注意到他身邊的我 ,笑著對他說:"噢,又有了新相好。"那些人在注視我的一瞬兒,我非常窘迫,好像受到羞辱,有一種無地自容的感覺。但不管怎麼說 ,通過林我獲得了許多鮮為人知的素材,好像掀起一層神經面紗,窺視到一個神秘世界。後來,林真誠對我說:打知道你的身份後,曉得 你總有一天會把你所見所聞告訴更多的人們。其實這也是我所望的。同性戀者在北京至少有20萬人,男女老少、什麼職業都有。在認識 了林之後我常在想:他們是怎樣步入這一行列的呢?

  奇特經歷是同性戀者入門之道

  與桑相識前,我對人群中何以產生這種變異之人感到困惑,儘管林直言不諱地給我講了許多有關這個奇特人群的事兒。林曾告訴我, 世界上不管怎樣的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大約就有2%∼4%的人是同性戀者,這是誰也無法迴避 的事實;而且這種百分比現象很普遍,它並不為人的意識所轉移,你承認也罷,不承認也罷,這就這麼存在著。林還說,這其實是一種文 化現象,外國人稱之為亞文化現象;而且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從宋朝算起,包戲子、養相公的例子還少嗎?這不就是同性戀嗎?林還多次 告誡我不要歧視同性戀者,他們不是一種病態,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林說,你真的不是這圈裡的人,你如果真正進入這個圈子,你會感覺 到這圈子裡有與社會上所不同的東西,這裡面沒有世俗,沒有偏見,人與人相當平等,不管你在外面擔任什麼職務、是什麼身份,這裡是 真正的大同;要說不同,那只是每個人的氣質和吸引力不同,氣質好、吸引力強,他在圈裡的份兒就高。

  林待我算得上坦誠,但他始終說不清產生同性戀的深層原因。我問他:就算北京這個龐大的人群中有2%的人同性戀者,那麼為什麼 其他98%的人不會變成同性戀者,這裡面究竟是什麼原因?據林說,這個問題的確很蹊蹺,他也曾琢磨過;一般說來,同性戀者多是家 中的老么,或者是眾姊妹中的獨子苗苗,而且同性戀者的家境都不錯,生活富裕,有一定的文化修養。林還說,男性同性戀者一般帶有女 氣,或者說被女性同化,從小有男扮女裝或看重女紅的經歷。

  林對產生同性戀者緣由的見解在我結識桑之後被徹底推翻。桑也是我在北京市東城區的那個公園裡認識的。那天我正和林在公園裡交 談,他走過來,林給我介紹道,這是桑,品位很高呵,在圈子裡可有名氣哪,比演藝界的某某的名氣大多哪!然後將我介紹給桑。在此之 前,我與林有過默契,不必透露我的真實身份,就以林的伴兒出現最好。所以林在向桑介紹我時說:這是我最近"掛"上的。

  這個"掛"字是行話,有點兒異性戀中"捕"和"搞"的意思。同性戀者的夥伴有兩種,一種是長期的,另一種是短期的。所謂長期 ,也不像異性婚戀那樣,一生或很長時間不變故;同性戀者的長期夥伴關係一般保持一兩年時間,當然也有持久不變的,但那畢竟是少數 。所謂短期,就是那種僅僅幾次性的接觸,或者乾脆就是一次性的接觸,按"圈裡"的說法就是"發洩完就走"。這種短期接觸一般就用 "掛"字來表達。林在向桑介紹我時用了"掛"字,雖然事先我們有過商議,我是以"圈裡人"身份出現的,但對於我這個正常人來說, 畢竟有一種被污辱的感覺。我記得在那一瞬兒,我的臉頓時發燙,桑看著我的眼神中閃出一絲詫異,我想我的臉肯定紅得像雞冠。那一刻 ,我"罔顧左右而言他",說了些"今天天氣蠻不錯"之類的廢話來掩飾我的尷尬。好在桑也沒怎麼太在意,彼此說了一些缺鹽沒醋的淡 話。

  這樣,我就算是與桑相識了。林不在身邊的時候,桑也向我做了試探,說了些帶挑逗性的話。他說:你有文化呵,看得出,挺儒雅的 ,怎麼樣呵,有空去我家坐坐。桑在說這些話時,眼睛盯著我,目前也像林一樣,閃閃爍爍,綿綿軟軟。後來與同性戀者接觸多了,我發 現同性戀者在看人時,尤其是初次見到的人,目光中或多或少總有那麼一種怪怪的味道。我當然知道桑說的"坐坐"是什麼意思。我連忙 擺擺手說:最近我身體不適啊,以後有機會再說吧。桑卻笑道:你對林還挺專一呀!說完又笑,笑聲尖細,像年輕女性的聲音。

  桑很年輕,大約二十五六歲,模樣周正,臉龐線條清晰,說話也是細聲細語,舉手投足有一種很文雅的韻味。據林說,桑曾經和他好 了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因為一些瑣事發生爭執而分手。但不管怎麼樣,他倆畢竟是朋友,因為這層關係,桑對我沒有絲毫戒備,說話放鬆 而隨便。

  就在東城區的那個公園的條椅上,桑與我有過多次交談,斷斷續續地講了他自己的許多往事的,其中也說到他如何變成同性戀的。

  桑從事什麼職業,我到末了也沒搞清楚,但從他的話語中,知道他受過高等教育,家境也相當不錯。桑有三個姐姐,家裡只有他一個 男孩,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對他的期望值非常高。桑19歲高考失利,當時很沮喪,那時他交上了一個女孩,兩人愛得死去活來。一次, 兩人正在桑家作愛,正巧被提前下班的桑母撞上,桑母認定桑沒考上大學完全是因為桑早涉愛河,於是便遷怒那個女孩。女孩個性也強, 兩人當下就爭執起來,還動了手,桑母的眼眶被女孩扔出的玻璃杯蹭出了血……那一幕令桑驚心動魄,他覺得女人溫柔的外衣包裹的是凶 殘。後來他去公廁遇上了一個中年男人。男人跟他搭上話茬後,痛數女性的邪惡。那個中年男人最愛說:"毒不過婦人心"。在以後的日 子裡,桑經常在一個公廁裡遇到那個中年男人,男人老瞅他的下身,目光似水,後來就伸手來撫摸……

  桑轉年還是考上了大學。他最終也擺脫了那個中年男人的糾纏,卻無法擺脫同性戀情結。桑在說同性戀現象時總用情結二字來形容。 他也認為同性戀是人類的變異行為,屬於難以啟齒的不正當行為,應當加以克服;同時,他又認為這是一種文化現象,是人活著的一種方 式,是一種難解的情結。他說,他曾經試著克服這種情結,但它像大煙癮一樣難以戒斷。

  桑是那種生疏時無話可談,相熟時無話不談的人,當我與他熟悉之後,他有意無意地說了許多同性戀者"圈裡"的事兒。桑說,同性 戀者除了情感交流之外,最主要的還是性交流;雖然也有那種單純的、依賴性的情感交流,但一般都離不開性交流。兩個男性之間往往互 換角色,這與異性戀有所不同。

  桑現在沒有固定的夥伴,經常在社會上"掛"。他說這種關係難以持久,異性之間有了婚約還要吹燈呢,何況這種關係?

  當我問及桑這輩子還準備與異性結婚?桑顯得有些無奈。他說,按道理說他應該傳宗接代,不為社會,也該為父母盡責任,但他確實 對異性沒興趣:"那樣我會痛苦死的!"

  與桑的交往中,我漸漸理清了人群中產生同性戀情結的緣由。產生同性戀情結的緣由,多種多樣,有人可能因為厭惡異性,有人可能 因過於依賴同性,有人可能因為生理或心理的原因,有人可能因為遺傳因素,但絕不可排除一個人偶然發生的性經歷,像桑那樣,如果他 在厭惡異性之後,沒遇上那個誘他"入道"的中年男人,他或許這輩子也弄不懂同性戀是怎樣一回事!後來,我閱讀了有關這方面的國內 或國外的文章,持這種觀念的人並不鮮見。

  同性戀情結離真情有多遠

  同性戀這個奇特的世界裡是否有真情?我曾像許多人那樣認為同性戀純屬有悖人倫的行為,是戀態的性發洩;而當我真正對之有所瞭 解後,卻對我曾擁有的見解而困惑。同性戀與雞姦之流氓行為有異,它確實是同性之間的一種交流,其中雖離不開性,但也不乏情感的交 流。

  生活中有過這種交流的人並不少,但能否視為同性戀,還要看其程度的深淺。我年輕時曾生活在基層。那裡就發生這樣一檔子事。一 位炊事班長帶著6名炊事員為我們單位做飯,班裡有比班長年齡長的炊事員。這些老炊事員不大服氣班長的領導。班長在他沮喪萬分之時 獲得了炊事員琪的支持。琪長相標緻,眉毛細而彎,眼睛又亮又大,英俊中透著女氣。琪不管旁人怎麼議論、詆毀班長,他總是一言不發 ,默默地支持著班長的工作,炊事班最苦的活兒像起早生火什麼的都由他承包下來。班長曾感歎琪的厚道。後來我在與琪的一次深談中才 知道,琪暗戀著班長,他對班長的種種支持實際上是他對班長的一種情感支付方式。他對我說:真的,我一天不見班長心裡就空落落的難 受。那個時代人們的行為大都循規蹈矩,琪和班長不可能有性的交流,其交流的方式僅限於暗戀而已。後來,班長先退役了,分手時兩人 抱頭痛哭。那天我在場,許多人為之動容,我也感動得掉了眼淚。

  琪跟班長雖然算不上同性戀,但具有同性戀傾向。由此可見同性戀和同性戀傾向比較普遍。這種同性戀情結一般由情為媒,然後發展 到性的交流。在性的交流之後,情還有多少?那些以"掛客"方式進行同性戀的,多是以獲得性快感為唯一目的的,"發洩完就走",轉 天見面連人都不認識,還奢談什麼真情?

  然而,一些固定的同性戀伴侶之間,不能說沒有感情。還是那個桑給我講過一個成的故事。這故事讓我產生一種莫名的情緒。

  桑說:成和他的伴兒真的有感情呵,他們的感情生活與異性戀的愛情相比,無論從形式、內容還是熱烈、真摯程度上都十分相像,不 同的只是性別而已。

  成有一個朋友,兩人好了很久,後來成的朋友似乎膩味他了,有意躲避他。成就天天去朋友的家門前等他,像公安蹲坑一樣。這天晚 上終於見著了他的朋友。朋友在路燈下大大咧咧地對成說:也說不上什麼原因,就是不想跟你好啦,你快走!燈光下的面孔是一臉的絕情 。成還想說什麼,朋友卻躲進屋,再也不肯開門。成哭哭啼啼地走了,轉天便精神失常。桑說,成的事兒在北京"圈裡"無人不曉。

  不論異性或同性的交往,感情生活實際上是這種交流中最主要的內容,也是文化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國學者將同性戀稱為游離於 社會主流文化之外的亞文化也不無道理。

  雙面人的日子不好過

  人既然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其行為必須符合社會規範。同性戀者雖然對自己的行為有這樣那樣的解釋,也熱望社會能理解他們;但 是,他們的內心深處仍空空蕩蕩,不敢與那個無形卻強大的社會規範正面衝突。他們在保持著奇特的生活方式的同時,也試圖用正常人的 生活方式來掩飾自己。林就是這麼一位。他在長期保持和欣賞他的生活方的同時,還擁有家眷。我未曾見過他的妻兒,據說他的妻子相當 漂亮,兒子聰明活潑。他夾著教材從校園穿過,或者與妻兒沐浴著陽光走在大街上的時候,有誰會知道他生活中的另一面呢?

  林自嘲自己是雙面人。他曾對我說過這樣一番話,說話時表情非常古怪,是那種痛苦中夾雜著無奈的樣子。他說:我真的很痛苦,很 煎熬呵!我非常厭惡異性,但還得耐著性子面對我的老婆,那女人那方面的要求還特強,弄得我一點辦法也沒有;後來我只好裝病,每次 做完那事兒我就裝病,一裝就是好幾天,幾次以後我老婆就成性冷淡了。

  其實,有家室的同性戀者豈止他本人痛苦?他們的配偶難道就不痛苦?

  林的一個朋友也有妻室,兩人的感情還挺好,有點了古典的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味道,周圍人對他倆的婚姻無不羨慕,說起婚姻生 活之類的話題,人們總愛說:得,瞧人家某某和某某,那才叫恩愛夫妻呢!

  有一天,這個某某正在家裡同伴兒做那種事情,被悄然而至的妻撞了個正著,女人當下就驚呆了,短暫的沉寂之後是一頓暴風驟雨, 伴兒抱頭鼠竄,男人則裝聾做啞,任憑女人如何哭喊,他自始至終一言不發。女人哭鬧夠了,漸漸冷靜下來,這才想起兩人名聲在外的恩 愛形象了。為了維護這種來之不易的形象,女人轉變了攻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企圖以她的眼淚、柔情和細語令丈夫回心轉意。男人 也曾有過自悔和自誹,也想痛改前非,然而試了一段時間之後,仍難戒斷他的癖好,又出去找昔日的伴兒。女人最終知道了丈夫秉性難移 ,卻令人難以置信地容忍了丈夫,一半為面子,一半為兒子。

  同性戀的行為敗露之後,對其配偶的衝擊最大,一番要死要活的哭鬧自是難免,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種哭鬧較之異性第三者插足 要輕得多!一般說來,中國女性非常看重婚姻的純潔性,一旦發現配偶有外遇,稍有個性的女性必走離異之路。然而,對於配偶的同性戀 情結卻能寬大為懷。同性戀是不正當行為,這是常人的普遍認識,連同性戀者中的強硬派也無法否認,但這種不正當行為對社會負面影響 重大與否,卻見仁見智,莫衷一是。不少人認為,同性戀行為雖不正當,但並非是什麼邪惡,至少比不正當的異性戀要輕微得多。

  九十年代以來,北京有段時間裡,同性戀活動在某些場合呈半公開狀態。幾年前,在北京城西一個迪廳,同性戀者手持紅蠟旁若無人 地載歌載舞,有點兒向社會示威的架式。那天,我有事未去,但事先我周圍的不少人都知道這個集會,可見其的透明程度。

  儘管同性戀者的配偶在無可奈何的情態下能夠容忍這種行為,儘管社會上一部分人也能夠理解這種行為。但,這種行為對婚姻和家庭 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據說同性戀者的配偶都很壓抑,有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始終籠罩著其的生活。同性戀都大都對家庭缺乏責任感,充 斥他們思想的是一種異樣的東西,他們怎麼可能對家庭和社會盡職盡責?同性戀行為至少是對人生的一種消蝕。

  你能給社會以什麼

  人是社會的。社會為人人,人人為社會。人在接受社會服務的同時,也應該給社會以回報。人恐怕有一點兒社會責任感才能稱之為大 寫的人。

  我在想:同性戀者在希冀社會其他成員給自己以理解,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理解社會其他成員,尊重社會約定 俗成的規範呢?

  人們以其年齡、文化背景的不同,對同性戀的認識有所差異。我採訪過一位已婚的、有一個女孩的四十歲女士。她反覆說同性戀者挺 可憐的。這位女士認為同性戀是變態情結,一般都因孤獨、孤癖、壓抑、意志薄弱,得不到異性摯愛,而產生變異的性情結。她雖然談不 上憎恨同性戀者,但唾棄這種行為,同性戀給社會帶來的不良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位接受採訪的中年婦女是雜誌社會的編輯,她是從小就接受傳統教育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她所呼吸到的文化空氣使她十分鄙視、 憎同性戀現象。她不同意同性戀是得不到異性愛而異化的情感補償的說法。她說:才不是呢,那完全是一種尋求刺激的變態性行為。她說 她絕不會理睬這種人,莫說丈夫了,就是親朋同事中若有這種人她也會躲得遠遠的。

  與以上兩位中年婦女持不同看法的是一位青年未婚婦女。她理解同性戀者。她說,人的感情世界最豐富,也最複雜,說形形色色一點 兒也不過;親情、愛情獲取不夠,或許會從其他地方尋找;同性戀是對異性情感的轉換,是一種邊緣性感情。這位女青年是搞新聞的,可 能因其年輕,也可能因其接觸社會廣泛,對同性戀似乎多一份理解,她說:同性戀並不可怕,不必為之大驚小怪。但是,不管社會能否理 解、包容同性戀現象,這種現象對社會的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同性戀者對社會的責任感弱化,造成婚姻的不穩定,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會 影響親人們的情緒,以致影響他們的工作,這難道不是對社會的危害?女記者又說,天人合一,天倫與人倫相輔相承;同性戀有悖人倫, 大自然自會報復,艾滋病的病源雖不在同性戀身上,但同性戀的性行為是傳播、擴散艾滋病的重要渠道,這不能不說是同性戀的悲哀!

  這位女記者還說,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同性戀現象既然是一種社會存在,社會就無法迴避這一問題。加強這方面的宣傳至少有兩 個好處,一是掀開它神秘的面紗,讓人們對它有真正的瞭解;生活中就有這種傾向,愈是神秘的東西,有人愈是有偷窺和涉足的慾望,掀 起它的面紗,讓陽光照著它,讓世人知道它的卑賤、齷齪,人們自會遠離它。另外,認識同性戀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促使同性戀者醒悟, 並阻止其他人涉足於這個領域。

  這位女記者的話有一定的普遍性,對同性戀現象既理解,又不無擔憂。

  全國婦聯《婚姻與家庭》雜誌主編樊愛國,就同性戀問題接受了我的採訪。她說,關於同性戀現象,中國現有的法律對此雖沒有限制 ,但可以肯定地說,這種行為是不正常、不健康的,是違背常倫的,是與中國傳統的道德、倫理、觀念、生活習慣大相逕庭的,理應排斥 和抑制。同性戀的形成有生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這既是社會問題,也是醫學問題。要承認其存在的客觀性,社會不能歧視這一類人; 在這類人不妨礙社會大局的條件下,要尊重他們的存在,不必打擊他們。另外,應當鼓勵關心這種社會問題的人們,研究這類人在成長過 程形成同性戀情結的深層原因,以便更好地引導人們正常的成長和生活,以健康的心態在關照社會的同時,也關照自己。

  我在採訪、思考同性戀問題的過程中,常常想起人的可塑性功能。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除了自己應努力地用高尚情操、志趣、審美 陶冶自己以外,社會也有責任創造一個健康環境來影響和啟迪每個社會人員。據說,人群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具有同性戀傾向的潛意識,只 不過絕大多數人的這種潛意識永遠在睡眠中,這種潛意識冒頭的人在成長過程中總有與眾不同的環境的經歷,社會應當關注和改變這種環 境,盡可能地使人們避免那種怪異經歷。

  我不知道留在腦際中的那片枯黃的世界什麼時候才能變綠?我想人類應該永遠是一片新生林,葳葳蕤蕤,鬱鬱蔥蔥。

 

Back to Top 查看 Guests's 資料 搜索其他貼子 Guests 訪問 Guests's
 

如果你想回復的話你必須首先 login
如果你還沒有注冊的話你必須首先 注冊

  回復發表新主題
顯示可打印的頁面 顯示可打印的頁面

論壇跳轉
不能 張貼新論題在這個討論版
不能 回應論題在這個討論版
不能 刪除你的發言在這個討論版
不能 編輯你的發言在這個討論版
不能 新增投票標題在這個討論版
不能 在這個討論版投票

Edit by doreme Forums version 2004
Welcome ©2001-2004 doreme Guide

This page was generated in 0.5000 seconds.

 
保養品
保養品, Skin Care
www.elady.tw
Makeups Wholesale
Wholesale Cosmetics SkinCares
lungjyi.com
保養品批發
名牌保養品、保養品批發
www.perfume.com.tw/skincare
Wholesale Perfumes
Fragrances Perfumes Wholesale
lungjyi.net